什麼是Fin?什麼是衝浪舵?它們有什麼功能?
首先,你需要了解它們對於操控性的影響
其實,最早的衝浪板是完全沒有Fin的
早期玻里尼西亞人是純粹使用一塊木片進行衝浪活動,當時的控制方式是完全使用腳掌在水裡製造阻力,進而讓浪板進行轉動
那時候並沒有像現在有那麼多五花八門的衝浪板型選擇,衝浪板製造過程,衝浪板材料選擇
就是單純的一片木板,並且用它馳乘於浪花之上
當時地位愈崇高的人(如當時的村長、酋長),所使用的浪板就會愈長
象徵著地位與衝浪技巧愈好
Fin的起源
一直到了接近1920年代左右,人們開始嚐試在板子底下加入當時造船的思維, 想試著找出更能有效控制板子的方式
然而,直到1935,才由Tom Blake設計出真正算是「衝浪舵」的東西
據Tom Blake留下來的記錄,他表示:「當我第一次用那張浪板划出外海時,我發現我比較能控制自己直線前進,雖然我當下一直以為是自己的錯覺。然而,我的第一道浪證明我錯了。我從來不知道自己能如此明確地控制浪板,並且感受到全然的穩定。我知道還有很多能改進的地方,不過,這已經是個很好的起頭了。」
由此可知道,Fin的功能最主要的是阻止板子不受控制的打轉、打滑,以此明確的控制浪板的導向
最早的Fin,Single Fin,單舵
在那之前,人們所擁有的只是板子下面的一片木片
自Tom Blake之後,火炬已經被點起,各種各式的設計開始被人們所嚐試
然而,真正算是現代Single Fin的雛形則是於1960年,出自George Greenough之手(其隨後從加州搬到澳洲去)
有趣的是,George本身從來沒衝過浪,它設計的Fin完全是建立於他卓越的觀察力,與天馬行空的想像力
Single Fin的腳感,大多都是以「慢、滑順」為主,能夠優雅地在浪板上跳舞,給予你更多的時間去感受浪,去思考自己的下一步,這,就是它迷人的地方
靈活的追求者,Twin Fin,兩舵,雙舵
那是一個百家爭嗚的年代
Single Fin改變了整個衝浪產業之後,人們開始思考下一步會是什麼?
七○年代的短板革命讓人們對於「衝浪板的靈活」有了更多的想法
板身的縮短的確帶來了操控上的不同,靈活度大增,然而,什麼樣的Fin是適合短板的,人們還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
各種切短的Fin,奇形怪狀的Fin開始出現在人們的板底,使用者體驗也是參差不齊
然而,直到澳洲衝浪大師Mark Richards,第一次使用Twin Fin設計於世界衝浪大賽之中,並且贏得當年度的衝浪冠軍之後,人們才知道原來這個想法是可行的
Twin Fin的特點,大多都是以「滑溜的靈活感」為特點,然而,對於操控性上的需求,還是讓它誕生了許多不同的設計與外形,只是,仍然無法避免它缺乏中間導向舵的所帶來的不安定感
然而,比Single Fin更強烈的靈活度還是讓很多人對此設計愛此不彼
為了更好的操控性而生,稱霸八○年代末至今的王者,Tri Fin,三舵
「人們指著我的板子說:『那是什麼怪東西啊?』by 三舵發明人 Simon Anderson」
的確,很多零星的史料都有指出可能更早就有人嚐試過三舵的設計
然而,Simon Anderson的確是第一位在1979年於Bells Beach使用它下水比賽的人,並且奪得該站的冠軍
雖然很多人不認為這算是一個「創新」,畢竟它只是為了追求更好的操控性,而從Twin Fin誕生的衍生設計
然而,不可否認,它的確是在「穩定」與「靈活」之間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點
並且將人們對於大浪的控制力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
並且在接下來的時間,一直到現在,都還在為大家所廣泛使用
Tri FIn,三舵的腳感,大多是「直覺式的轉向回饋」,使用者對於板子要前進的方向是會非常有感,而且轉向更加迅速
也因為其易於上手的特性,大多成為現在一般高性能短板,或是All-Rounder全方位長板的制式規格
既然都有三支舵了,再麼再多一支也沒關係吧?Quad Fin,四舵
對於Twin Fin操控性的執著,誕生出Quad Fin的設計
對於Quad Fin的起源,其實沒有太多的書面記錄,唯一可以確定的是,它是在三舵開始流行的差不多時間一同被發明出來的
早期的Quad Fin其實想法很簡單,「我只是想要一個控制力好一點的Twin Fin」
這點,可以由Henry我店內一張1972年的短板得到證明
不像我們現在常見的略為分錯的前、後舵設計,早期的Quad Fin幾乎前、後舵相連成一線
與Twin Fin相似度極高的流體力學導向,讓早期的Quad Fin在增強浪板控制力的同時,又能保有一定程度的靈活度
然而,也因為多了一根Fin的關係,導致浪板的操控性會變的較不靈敏,然而,卻也得到了更多浪上速度
只是,在三舵被當時的媒體大力宣傳之下,Quad Fin就有點被眾人所遺忘,而淪為小眾玩具
Quad Fin的特點,大多是「速度快,轉向控制穩定性高」,然而,也因為現在多樣化的Fin形設計以及浪板設計,也是有靈活度為第一取向的Quad Fin設計
Fin斷了該怎麼辦?可拆式Fin的誕生
如何才有效率的大量生產浪板呢?我們已經解決了浪板,現在就剩下Fin了
最初的Fin,是直接用樹酯黏在浪板上的,然而,這非常吃製板師的手藝,也不好統一控管生產,所以,才催生出了統一化規格,易於大量生產的「可更換式Fin」設計
史料上最早有記載的「可拆式Fin」出現於1950年代,不過品質不一,而且也不像我們現在所熟知的Fin系統一樣
而確切為人所知在使用的,則是Tom Morey,趴板發明者,算是第一個擁抱可拆式舵的先驅
然而,真正開始大量公式化生產,並且成功推廣到整個衝浪界的,就是1995成立的FCS(Fin Control System),為第一家推出可更換式Fin插座,以及可更換式的Fin組的公司;以及後來推出一點式鎖點的Futures Fin公司
目前就是這兩大Fin系統流通於市面上
至於更多消失在歷有洪流中的Fin系統,這邊就不再多說了
FCS,Fin Control System,可拆式的先驅
最早的FCS採用的是「兩點式鎖點」的分離底座,在1995年推出之時,一開始是不被人看好的
「這一點都不好操作!」、「這是離經叛道的東西!」、「這一下子就撞掉了!」等,這是當初剛推出之時最常聽見人們的抱怨
然而,在隨後的幾年之內,FCS快速且精準的修正了消費者的回饋,並且大量地與各地的製板廠合作,進而擴大的消費者市場,並且也藉著多樣化的Fin設計,成功擄獲許多年輕衝浪族群的心
隨後幾年,為了加強底座的穩定度,它們推出一體成形的FCS Fusion底座(如圖所示),維持整體輕量化的同時,更增加整體的強壯度
然而,直到2012年推出第二代產品(FCS II System)之前,FCS輕量卻完全不夠穩固的毛病一直都是大家所詬病的地方
FCS二代推出以後,有效改善了以往底座強度的問題,而且更增加了新式的彈簧卡夾,省掉了以往出門衝浪需要一直鎖Fin的麻煩(有時忘記帶Fin Key更是悲劇一場),直接將Fin插入底座,就可以穩穩卡住,直接下水衝浪
而現在二代大家最常反應的毛病就是:雖然側面撞擊不像以前那麼容易整個底座被撞掉,然而,現在是歪爆以後,Fin就被腳繩拉掉了……
強壯,耐久,Futures Fin,典型美國肌肉代表
1996年,Futures Fin誕生於美國加州
Futures一開始算是FCS的完全相反面;FCS輕,Futures稍重;FCS容易掉,Futures撞到石頭,比較常發生連Fin帶底座直接咬進板子裡
會喜歡Futures的使用者,通常是因為其強壯的特性,以及在當時相對來說方便的安裝方式
不像FCS一代需要鎖兩個點,Futures只需要在頂端鎖一個點即可,而尾端的卡槽則進一步強化了Fin的尾端強度,讓它不容易在使用的過程中被從底座中拉出
當時可以說是兩方都有各自的優點,也有各自的死忠派擁護者;而Futures也有意識到自己底座上設計的缺點,於是在2000年時,推出了小改版的第二代(雖然沒有特別註明,不過底座的『深度』是不一樣的)
這變動讓Futures的整體重量下降了不少,在輕量化方面是非常成功的;而後來它們也嚐試在Fin的底座挖洞,進一步減少Fin本身的重量;而Futures也是率先採用「碳纖維」製作Fin的公司,這一連串的變化,也讓Futures在FCS推出第二代之前,市佔率可說是緊咬著後者不放
文字版權所有,翻考必究